去年8月,彼时新任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明确战略方向:以自主品牌为核心,将上汽乘用车、上汽国际、创新开发研究总院、零束科技、海外出行五家子公司“握指成拳”。今年初,这一战略正式落地,被称为“大乘用车板块”。如今改革满一年,该板块战略整合的市场效应,正通过一组组数据加速释放。
刚刚发布的8月数据显示,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达36.3万辆,同比增长41%,且自主品牌、新能源车双双大涨五成,实现自年初以来的“八连涨”。
具体来看,自主品牌已成为增长主力军—8月单月销售23.2万辆,同比增长49.5%;1-8月累计销量达175万辆,同比增长26.3%,占公司总销量比重升至63.6%,较去年同期提升9.7个百分点,标志着上汽已正式迈入“自主主导”的发展新阶段。
新能源车板块同样表现强劲。8月销售13万辆,同比增长49.9%,环比亦增长10.7%;1-8月累计销量达89.3万辆,同比增幅达44.4%。
这一亮眼成绩,与上汽集团近一年来对自主乘用车板块的战略调整密不可分。过去一年,上汽将自主品牌乘用车与商用车业务纳入一体化管理,成功重塑出更灵活、高效的运营体制,为终端销量增长奠定坚实基础。
其中,乘用车板块积极引入华为IPD研发管理体系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体系,对产品定义、成本管控等数十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;同时打通整车开发全链路,全面推行敏捷开发流程,将产品开发周期压缩至18个月。这一变革意味着,上汽能更快速地捕捉市场需求,并将产品想法高效转化为量产车型。
以8月5日上市的全新MG4为例,该车型从概念设计到量产下线仅耗时14个月,较传统流程缩短约40%。这一高效响应能力的背后,正是研发、生产、供应链体系深度协同的成果。
目前,这些综合改革举措已清晰体现在经营数据中:自主品牌销量稳步提升,不仅带动利润修复,更推动整体经营质量持续向好。数据显示,今年8月MG品牌零售同比增长18%、环比增长7%;旗下新能源系列同样是实现同环比双增长,分别为46%和53%。
当然,不止MG品牌,荣威品牌在今年8月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。数据显示,荣威8月零售环比增长10%,其中燃油车、新能源车同比分别大涨61%、49%,双线增长态势显著。
产品层面的突破更成为销量支撑——在刚刚结束的成都车展上,荣威正式开启下半年重点车型荣威M7 DMH的预售。该车凭借同级最长的160公里纯电续航与2050公里综合续航,重新定义中大型新能源轿车价值区间,9.78万-11.48万元的预售价更具竞争力,上市一周订单便突破万辆。
值得一提的是,无论是全新MG4还是荣威M7 DMH这两款车均为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深度参与的产品。除这两款车外,还有业内备受关注的尚界H5。
作为上汽与华为强强联合打造的首款车型,尚界H5已在成都车展正式亮相。这款车型不仅是鸿蒙智行“五界”产品矩阵中首个切入20万级主流市场的车型,更深度融合了双方核心优势:既承袭上汽70年造车底蕴,确保品质与安全底色;又搭载华为鸿蒙智行智能出行解决方案,上市即标配华为ADS4智能辅助驾驶系统,可以说是下半年最受期待的新车之一。市场热度也印证了其竞争力——据悉,该车开启预售仅18小时,订单便突破5万辆。
技术层面,上汽乘用车正加速多项关键创新的量产落地,进入关键技术“快迭代”阶段。目前,上汽一方面积极推进第二代固态电池的研发与产品性能优化,另一方面联合OPPO完成“生态域”全新智能座舱开发——这两项核心技术已率先在全新MG4上实现量产装车。
根据上汽乘用车的规划,未来将联合豆包、OPPO等生态合作伙伴共同研发,计划在2年内密集推出多款新车。这些车型将实现全维度覆盖:能源形式上,涵盖纯电、混动、插混、增程及燃油;细分品类上,包含家轿、SUV、轿跑、跨界掀背等。值得关注的是,所有新车均将以“满足用户智能化需求”作为核心卖点,强化产品竞争力。
回顾上汽大乘用车体系调整的这一年,行业正面临价格“内卷”加剧与新能源品牌“围剿”的双重压力。在此背景下,上汽乘用车并未陷入价格战,而是选择以结构性改革破局——通过精准优化内部组织架构、推动自主品牌全线发力、深化跨界融合发展,以此夯实体系能力,为业绩增长与高质量转型筑牢根基。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